多得Facebook之類的科技產物,讓我身邊很多朋友得以跟失散多年的舊相識重會;但我常認為「有緣千里能相會,無緣見面不相逢。」。茫茫人海,任憑你和某些人認識幾多common friend,你向左走,他向右走,偏偏就是遇不上;有些人卻像前世注定,毋用費勁,便可能有緣在食店碰面,或是在IFC趕吃午飯撞個正着。
上週約了幾位小學舊友飯聚,其間舊友又邀來幾位生面口的朋友,細談之下竟發現其中一位是大學舊校友,意想不到這校友記憶力驚人,可鉅細無遺的把當年的U life細說,聽著聽著,我不期然的像元神出竅般飛回遠古時代…
之後舊同學竟又電召從前大家認識的一位common friend到來,原來他又跟我舊同學的哥哥是中學校友….圓桌最後坐了十個人,藤連瓜,瓜連藤,賓客之間互相有着不同的校友關係,總之愈夜愈複雜啦…
這夜思緒記憶忙不停,吃和喝也同樣精彩,老同學帶來了一些古物:
1981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,早在今年二月在81武當vs道姑@Twyst嚐過,仍是果香豐盈,優雅乾藍莓,酸度亦是不高卻不乏力水,唯一是持久力稍遜及入口偏薄,或許是我遲了大到,錯過了她最能發揮的早段吧 – 畢竟已是廿七歲的酒了。
1983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,萬料不到一個速成的飯局會是個very mini horizontal和very mini vertical品試,還加送久別重逢,怎不教我感覺幸福?這1983的武當強而有力,單寧酸度仍豐足,有乾黑果和乾花味,中段有很短時候較收斂,但旋即有黑莓湧現,末段帶微燻鄉村氣息甚吸引,餘韻帶甘,悠長,是全晚我的最愛!1983年的波爾多酒絕對不比1982失色,又一次得到印證。
1981 Chateau Lafite-Rothschild,是這夜相對較失色的一員,乾莓味在早段呈現,惜無以為繼,口感水漾,複雜度明顯不足,收結亦是三瓶80年代酒中最短的:
1990 Jacquart La Cuvee Nominee du Millenaire Brut Champagne (Magnum),複雜有層次,氣泡和味道均攻勢連綿,有迷人的成熟酵母香,雅緻高貴,令人忍不住一杯接一杯:
只有我帶來了一瓶較近代的,2001 La Spinetta Lidia Chardonnay, Piedmont, Italy,四個字:香、柔、滑、甘:
大伙聊東聊西,最後竟有人嫌不夠酒喝,帶同Johnnie Walker來keep walking,小妹要開車,只能淺嚐:
由於分了心聚舊,只拍了兩幅食物照,亦是全晚最美味的兩味:
不要笑我老套: 今夜的飯吃得很開懷,喝的酒來自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到現世紀的千禧年代,正好彰顯了我和八十年代的小學同學友誼永固,再延伸至九十年代的大學時期種下的友情之花,一直橫跨到今天廿一世紀,我覺得這些友誼非常珍貴,亦希望能last forever!
各位,當你回看當年小時候寫給同學的紀念冊中,敷衍寫上Friendship Forever,或甚麼「萬里長城長又長,但願友誼更加長」之類你抄我我抄你之作,你會感嘆初撰者對珍惜友誼的感覺有多深的體會!